上海交通大学法制宣传月大型系列活动圆满结束
作者:yyuan 日期:2010-12-31
上海交通大学法制宣传月大型系列活动圆满结束
——记《波士顿法律》展播及影评活动
同学们首先在热烈的现场氛围中欣赏了《波士顿法律》的两集经典剧集。现场播放的剧集以2008年美国大选和“哥伦比亚特区诉赫勒案”为背景,向在座的同学们呈现了分权制衡体系下美国政治与法律的形态,以及帮助自杀问题在美国法律环境下的现状。《波士顿法律》为我们展示了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社会中典型的法律问题与视角,引发了在场同学的深刻思考与探讨。
一番探讨之后同学们以剧情背后的美国司法政治为切入点进行了本次展播的交流分析,而法律文学电影协会精心准备的美国司法政治有奖问答环节将本次活动的气氛带入高潮。
这次《波士顿法律》展播及影评活动通过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展播解析形式,向大家传达了现实社会中一些非常有价值的法律问题,推动了法律意识法律思维在广大师生范围内的传播。活动贯彻了整个法制宣传月“品律政上下万物,铸法制其志大同”的宗旨,真正将现实的法律问题带入现实的校园中来。
随着本次活动的成功谢幕,上海交通大学法制宣传月大型系列活动也划上了圆满的句号。由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主办,凯原法学院与图书馆共同承办、倾力打造的法制宣传月大型系列活动是将法治精神推进校园所书写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法律经典图书展到模拟法庭,从源社读书会到有奖征文,从留言板到鲜悦living library,从经典法律电影展播到影评交流,在这些妙趣横生而又贴近生活的活动中,同学们感受到了法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力量,树立了法制的意识与观念,由学院与图书馆紧密合作进行的法制宣传月活动也将会得到更好的继承与发展。
《看电影,学法律》征稿
作者:yyuan 日期:2010-12-22
《看电影,学法律》征稿
《看电影,学法律》一书由魏小军策划并任主编。本书定位:为法学爱好者和初学者提供兴趣盎然的入门阅读资料,兼具大众读物和法律电影题材选修课辅导读物的双重功能。本书不同于市场上已有法律电影题材书籍的特色在于,本书力图使读者:对法学和法律体系的全貌有初步认识,对部分常用法律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对法治抱持更多的积极信念。本书的写作原则:在电影故事中讲述法律知识,让读者通过回味电影增进对法律的兴趣和对相关法律知识的理解。力求做到通俗性、趣味性和专业性的统一。
为更好地完成创作,现诚邀对以下主题有积累的热心作者加盟:宪政基本问题、村民、居民自治、刑法学基本问题、刑罚、环境资源法、劳动法、社会保障法(其他主题如有预约作者退出,将及时补充)。希望您:对自己的专业领域有较透彻的认识,对本专业的当前热点问题有较清晰的把握,对电影和写作都有浓厚的兴趣,曾完成过流畅且有一定篇幅的文字作品,并且重视每一个署名对自身信誉的意义。无论您是高校教师,在读的博士生、高年级硕士生,或是实务部门工作者,都欢迎并期待您的到来。本书的出版可能很难带给你优厚的稿费(视市场情况),但至少会有少量的赠书(2本样书和100元左右的网上购书权)以示对您辛勤劳动的尊重。
相信,您的加盟将使本书变得完善;相信,您我都能以绵薄之力,为法律深入中国的社会生活有所贡献。
有意者请事先发邮件至:junsir@yahoo.cn(垃圾邮件实在太多,请在主题栏注明“看电影,学法律”),如系博友请告诉链接。截止日期:2011年2月30日。
Tags: 征稿
一些介绍中国法的英文网站
作者:yyuan 日期:2010-12-14
一些介绍中国法的英文网站
为配合法学院的LLM课程教学及满足老师们日常教学、科研的需要,我在网上选取了一些介绍中国法律的英文网站,内容包括中国法律文献检索导航、 英文新闻、英文中国法律博客等,希望对老师有所助益。
一、 检索指南
1. 美国国会图书馆中国法检索指南
http://www.loc.gov/law/help/china.php
2. Chinese Law & Government - Directory of Online Resources
http://www.academicinfo.net/chinalaw.html
3. Washington大学法学院图书馆中国法资源导航
http://lib.law.washington.edu/eald/clr/cres.html
二、 英文报刊法律版
1. 中国法律文摘(英文版)(要订阅的,2年$40)
http://www.chinalawdigest.com/
2. ChinaToday
http://www.chinatoday.com/law/a.htm
3. 美中今日(南加州大学美中学院,精选每日中美新闻)
http://uschina.usc.edu/fulllist@usct?daily_updates_47_0.aspx
4. China.org.cn中国网英文版
http://www.china.org.cn/china/index.htm
三、 法律博客
1. 金杜律师事务所的英文博客China Law Insight
http://www.chinalawinsight.com/articles/intellectual-property/
2. China Law Blog(China law for Business)
3.
4.
5.
四、 其他
1. EPA -
http://www.epa.gov/ogc/china/legal_resources.htm
凯原法学院5人获上海市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
作者:yyuan 日期:2010-12-10
凯原法学院5人获上海市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
12月9日,上海市第八届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奖、上海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颁奖大会在上海影城隆重举行,上海交大副校长郑成良教授作为颁奖嘉宾出席大会。今年上海交大有28名人文学者分别获得各类奖项(名单附后),是历年来获奖人数最多、二等奖以上奖项最多的一年(其中凯原法学院5人)。大会上,人文学院历史系系主任曹树基教授作为获奖代表上台受奖,凯原法学院万勇副教授作为社科新人奖获得者,代表社科新人向本届学术贡献奖获得者裘锡圭、袁恩桢教授献花,并接受两位资深学者的颁奖。
附获奖名单:
学院 |
获奖人 |
获奖名称 |
奖励级别 |
成果类别 |
国务学院 |
林冈 |
美国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取向 |
一等奖 |
论文 |
经管学院 |
潘英丽 |
国际金融中心:历史经验与未来中国(三卷本) |
二等奖 |
专著 |
法学院 |
王先林 |
《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修订版)——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问题研究 |
二等奖 |
专著 |
国务学院 |
樊博 |
基于空间聚类挖掘的城市应急救援机构选址研究 |
二等奖 |
论文 |
法学院 |
韩长印 |
共同法律行为理论的初步构建——以公司设立为分析对象 |
二等奖 |
论文 |
法学院 |
其木提 |
货币所有权归属及其流转规则——对“占有即所有”原则的质疑 |
二等奖 |
论文 |
国务学院 |
郭树勇 |
论“圈序认同”对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的影响 |
二等奖 |
论文 |
人文学院 |
曹树基 |
清中后期浙南山区的土地典当——基于松阳县石仓村“当田契”的考察 |
二等奖 |
论文 |
人文学院 |
夏中义 |
论朱光潜的“出世”与“入世”——兼论朱光潜在民国时期的人格角色变奏 |
二等奖 |
论文 |
文研院 |
葛岩 |
Dragon能否表示龙:对民族象征物跨文化传播的试验性研究 |
二等奖 |
论文 |
高教院 |
喻恺等 |
当高等教育遇到经济危机:对营利性高校的实证研究 |
二等奖 |
论文 |
经管学院 |
吴冲锋等 |
资产定价研究 |
三等奖 |
著作 |
法学院 |
顾祝轩 |
合同本体解释论——认知科学视野下的私法类型思维 |
三等奖 |
著作 |
媒设学院 |
李康化 |
近代上海文人词曲研究 |
三等奖 |
著作 |
医学院 |
陈挥 |
韬奋评传 |
三等奖 |
著作 |
文研院 |
谢耘耕等 |
突发事件报道 |
三等奖 |
著作 |
经管学院 |
黄丞等 |
医疗服务供求矛盾:透视与破解 |
三等奖 |
著作 |
经管学院 |
罗守贵 |
区域演化和知识扩散——来自中国三个领先地区的实证 |
三等奖 |
论文 |
经管学院 |
胡奕明等 |
大贷款人角色:我国银行具有监督作用吗? |
三等奖 |
论文 |
经管学院 |
吴文锋等 |
中国民营上市公司高管的政府背景与公司价值 |
三等奖 |
论文 |
经管学院 |
尹海涛等 |
国际一体化会促进中国环境的改善吗? |
三等奖 |
论文 |
外语学院 |
王金波 |
清代评点派红学对《红楼梦》德文译本的影响 |
三等奖 |
论文 |
外语学院 |
朱正才等 |
大学英语考试的计算机化组卷探新 |
三等奖 |
论文 |
媒设学院 |
张国良等 |
上海“世博”主题的传播效果实证分析 |
三等奖 |
论文 |
国务学院 |
郭俊华 |
知识产权政策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 |
三等奖 |
论文 |
经管学院 |
高汝熹等 |
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建议 |
内部探讨奖 |
咨询报告 |
法学院 |
徐向华等 |
关于食品药品行政监管创新机制的咨询报告 |
内部探讨奖 |
咨询报告 |
经管学院 |
沈思玮 |
“美国经济与中国经济”系列文章(四篇) |
网宣成果奖 |
论文 |
[转载]季卫东:顺势而为适应变化
作者:yyuan 日期:2010-12-08
顺势而为适应变化
高等法学教育改革是最近几年颇受社会关注的话题。目前我国有六百多所院校开办了法学专业,学生总数达数十万人,法学教育蓬勃发展。但另一方面,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处于较低位置。在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法学教育更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要求,高等教育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创新人才。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培养我们的法律人才?本刊特开辟《中国法学教育院长谈》栏目,邀请各院校法学院院长畅谈法学教育,以期对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法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思路。
季卫东,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院长。1957年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学系,获得法学士学位。1984年秋赴日本京都大学留学,先后获得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法社会学、比较法学、中国法律与政治。
我国30年间的法学教育,主要表现为同一化的模式,所有的法学院几乎都采取同一个模式,压缩教育成本,扩大教育规模,在这样的机制下,中国的法学教育迅速发展了。但是,发展到2009年出现了本质性的变化,在这一年间,中国的法科毕业生的就业率滑到所有学科中的最低点,尤其是文科学科中最低点;而另外一方面,国际化、全球化对中国的法学教育提出了极其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国际贸易、经济贸易进一步地增加,也使中国政府和社会意识到法学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
在这个情况下,我们可以看到,从去年开始,中国的法学教育开始从强调规模转向强调质量,从仅仅关注国内法学内容转向强调国际化,这是很重要的变化。在这个过程当中,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在去年主要采取两项举措适应这样的变化。一是创办了三三制法科特班,主要是因为中国过去缺乏实质意义上的法律职业教育。我们知道,原来的法学教育是四年法学本科加上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学目标并不是很清晰的,而是综合性的,培养多方面的法律人才,但是并不把法律职业人才作为培养目标,法律硕士虽然具有法律职业色彩的特征,但是由于相当部分生源是非法学本科出身的,再加上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没有改变,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是本科教育的一种压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我们进行法学教育改革的话,第一点目标是否要明确化?第二点课程设置如何更加适应国际化的需求?第三点在法律职业培训上,根据中国的情况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改革举措,这是我们面临的主要课题。
鉴于中国制度框架具有相当的连续性,所以我们在现存框架中采取三三制法科特班这样比较稳健的做法,法律本科学生在第三年的课程结束之后,我们根据历年成绩积点的排序再加上素质考试以及面试精选一部分优秀的学生,从本科第四年开始到法学硕士结束为止连续三年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法律职业培训。三三制法科特班已经在今年9月份开班了,我们一共精选了15位非常优秀的学生,采取的是小班上课的方式,从现在的反映来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都是非常满意的。
Tags: 法学教育
- 1